ESG投资迎信披挑战 共识缺失影响投资决策质量


蒋牧云 张荣旺 中国经营网

2022-06-18


       近两年,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以及“共同富裕”共识的达成,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逐渐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尽管ESG投资的规模正在快速增长,但我国的ESG投资仍处于发展初期,因此金融机构在实践中难免遇到难题。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30日,全市场共有466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1年年度报告,共有1408家公司披露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或 ESG 报告。以此计算,披露占比为30.2%。根据申万宏源研究发布的ESG投资专题报告,A 股上市公司信披数量呈增长态势,量化指标披露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企业选择性披露和缺乏监管规范的情况下,国内披露的ESG数据定量指标少,负面信息少,可比性差,对投资的指导意义较弱。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业内普遍认为ESG信披和评价体系的缺失,一方面使机构无法获得充足的数据信息,另一方面也使得评级结果差距较大,最终为机构的投资决策带来困扰。针对这些挑战,机构该如何应对?为此,记者采访了诺亚控股创始投资人、执行董事章嘉玉,中金公司研究部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执行总经理刘均伟以及锐联财智创始人、首席投资官许仲翔。


投资决策难以形成共识

《中国经营报》:在ESG投资过程中,信披、评价体系缺失具体为投资带来哪些挑战?投资机构该如何应对?

       章嘉玉:目前我国的ESG投资仍在发展初期,相关体系的成立会是逐步演进的过程。信披以及评价体系的缺失给ESG投资带来的挑战在于,没有完善、充足的数据来支持投资决策。相应的可以在市场上观察到,尽管ESG产品的规模正在不断增加,但总体实施ESG策略的比例仍然较小。


       事实上,不少企业对于ESG的披露仍然有不理解之处,由此也造成了企业披露信息的意愿不大,或披露的信息不足、披露的品质不好。由此,诺亚财富正积极进行投资意识教育,同时也与国内的评级、咨询公司等互相交流学习。相信在政策推动、行业参与者逐渐增加的背景下,ESG的信披数据品质将逐渐提升。


       刘均伟:由于ESG标准的缺失,目前海内外的ESG评级商给予的企业ESG评级结果,只能代表评级机构基于其自身评级框架下对被评企业ESG管理或绩效水平的认知,披露数据覆盖度和方法论在框架上的差异也是导致评级差异的主要原因。评级结果的显著差异导致ESG投资的标准无法统一,策略层面的共识难以形成,也对投资者的决策带来一定的困扰。

同时,不同投资者侧重的ESG主题不尽相同,对ESG也有个性化的理解。因此,直接使用ESG评级结果,并不能反映投资者深层的ESG投资需求。建议投资机构可以基于评级机构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研究,借助第三方提供的相对完整的数据源,构建贴合自身投资理念的ESG评价体系。也建议资管机构在此过程中更加关注底层数据可靠性、团队研究能力、评级指标透明度等方面的情况。


        许仲翔:ESG信披的难点主要在于企业对具体披露内容存在疑问,监管或行业权威机构也未做出要求与规定,相信随着ESG的不断发展,这类问题将迎刃而解。需要注意的是,评价体系的缺失给ESG投资带来的挑战更大。比如,不同评级机构针对同一家企业的打分差距较大,甚至会出现不同评级公司纳入指数的成份股是负相关的情况。这也反映出,各方仍未对ESG的基本定义达成共识。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同投资者对于ESG的偏好不同。比如,有的投资者更关注薪水的公平或成长性,有的投资者更关心企业所属的具体行业等。因此,从管理人的角度,我们进行了客制化的服务,将投资者最关心的部分在ESG评分中进行更大的加权处理。


       全流程实时跟踪